ds足球比分

图片

ds足球比分

图片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人物风采

如鲸向海 筑梦军工——记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郑德芳
来源:新闻中心
发布时间:2021年09月08日 编辑:任皓岩

  

  1988年6月,广西某站点,万里晴空,天上没有一丝云彩,太阳把地面烤得像火炉。一个清瘦的身影正在户外的站点进行设备联调,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,滚滚热浪袭来,他感到快要窒息了,树上的知了好像在鸣叫着“救命”,林子的鸟儿也都张着嘴巴歇在树上,懒得飞出去觅食。

  他白天在站点干完活,晚上回到房间,打开所有的窗户,沉闷的空气才得以缓缓流动,如果不幸有小虫子在胳膊上游走过,那个位置一定会“开花”,他涂点药然后接着开始工作。晚上热得实在睡不着时,他就拿着铁皮桶在地上浇十几桶水,这才勉强能入睡。

  他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郑德芳。

  这样的场景只是那个年代最普通生活的一个缩影。但就是在这样的物质水平和科研条件下,无数像郑德芳一样的老一辈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,一心扑在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上。

  艰难困苦  砥砺前行

  时光回到1978年,20岁出头的郑德芳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。5年来,宿舍-食堂-教室三点一线的时光很充实,在多元化的清华园,他被培养成了一个敢想敢做、勇于挑战的人。这一切,都深深根植在他的骨髓里,他也渐渐明白了老师口中“科技救国,实业兴邦”是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责任与使命,也为他日后投身国防事业埋下种子。

  1983年,郑德芳从清华毕业后进入20所工作。入所之初,他参加了国家重点任务“某二号”工程,担任主任设计师,主要负责系统固态发射机的设计。长波固态发射机荣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,同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后期他全程参与了站点的建设、联调、系统联试、系统移交交付及系统开通后的保障工作。他的身影多次出现在蚊虫肆虐的南方、寂寥无人的戈壁滩、艰险崎难的深山等地,艰难的外场环境不仅没有浇灭他的科研之火,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攻坚克难的斗志与决心。

  链人心  链人情

  1996年郑德芳被提拔为20所副所长,主管通信和导航方向的科研生产。作为行政负责人,他开始正式进入了某链领域,看着某链系统从默默无闻到闻名遐迩,一干又是近三十年。

  “九五”期间,某链系统技术演示验证项目立项,这是军方第一次进行演示验证,有技术突破、系统、端机等10个项目,而电子类只有某链系统,重视程度可见一斑。

  2000年,郑德芳组织团队开展了某演示验证的外场试验,验证系统的初步能力。

  “那一次试验动用了2架飞机、1艘试验船、3个地面站,海陆空一起做试验,涉及了6个平台。当时最难的是航路的协调,因为飞机要跨越国际航线,涉及到2个空域、5个管区,15个机场,要和民航、军航、地面防空等20几个单位协调,但凡有一个单位否定我们的路线,我们的试验都无法继续进行下去。为了提高沟通效率,我组织所有单位负责人坐到一起,大家面对面坐到一起看着地图,对航行路线提要求,一点一点在原定路线的上、下、左、右方向挪动轨迹,直到所有人同意这个航行路线。”回忆起当时,郑德芳感慨地说道,“路线确定好后,因为飞行的经纬度要求高,飞行员又提出必须给他们提供GPS设备,否则无法保障能严格按照既定路线飞行。于是我又紧急和所里联系,他们连夜为我们送来了GPS设备。我们将天线贴在飞机的挡风玻璃上,设备绑在了飞行员腿上。方法总比困难多,我们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,成功完成本次外场试验。”

  同年,某链型号研制正式立项,此时,很多人对某链系统认识仍不足,通用某链的推进步履维艰。但是,知难而进是新中国军工人始终坚守的信念。项目团队从方案论证、系统及设备研制到各类定型试验,一切都有条不紊的开展着。

  与此同时,郑德芳在外进行技术协调,“推销”某链系统。他每天背着笔记本电脑去上级机关讲课。“一旦给我机会,我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某链的‘魅力’。”郑德芳笑着说道。

  2002年撞机事件后,某链系统得到了空前重视。消息传来,20所“链”人倍感振奋!

  吃着碗里的 看着锅里的 想着地里的

  郑德芳定期带领团队进行封闭研讨和头脑风暴,他认为这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是非常高效的,可以提高决策质量,还能激发大家的创造性。他始终认为好的项目永远是集思广益形成的,不是一个人拍脑袋拍出来的。“要吃着碗里的,看着锅里的,想着地里的”,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告诉年轻人要时刻保持危机感,做到未雨绸缪。

  年轻人的发展也是郑德芳关注的焦点,他总教育年轻人要提前谋划,深入研究部队作战需求,从近期、中期、远期的角度谋划,提前进行布局,他认为越大的项目周期往往越长,一定要重视前期的投入。年轻人,在参与系统级项目时,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,更要重视作战需求、流程,只有真正了解作战才能知晓什么才是核心技术。年轻人站位要高,在项目策划过程中,不能只站在20所角度,要站在国家角度去思考,最终落脚点一定是作战能力。

  “我已经是研高了,要那些奖作用不大,项目里那么多年轻人,他们更需要得到认可与激励。”当被问及为何只有一个奖项时,郑德芳平常地说道。

  郑德芳四十年的工作生涯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,他几十年如一日,心无旁骛、奋勇拼搏,谱写了忠诚于事业、忠诚于国家的绚烂篇章。

打印 关闭